校园暴力,小时候不处理,长大更糟糕

2016-05-28 00:12:24528

 
 
校园暴力,又称校园欺凌或校园霸凌,指个人在心理、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,且因为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,而不敢或无法有效的反抗校园暴力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,也可以是群体,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,造成受害人感到愤怒、痛苦、羞耻、尴尬、恐惧,以及抑郁。校园暴力不只发生在校园,因同伴而起的校园霸凌也可能发生在校外,甚至在互联网上。随着科技进步,即时通讯软件、网络论坛、BBS、博客等交流平台也成为霸凌事件的发生场所,欺凌者藉网络或电信设备以文字和多媒体长期、反复攻击受害人,称为网络霸凌。
 
大部分的人以为「霸凌别人的人很强」,其实,他们心里有一块弱小的区域,必须藉由欺负他人,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是强大的。
 
长期以来,他们不能用和他人和平的方式,来与人共处,反而发展出文明人类早已经收起来的「动物性」,用强欺弱的方式,来显现自己还有点用。不然让霸凌者离开依附的羽翼,成为单独一个人时,就会感觉自己竟是如此的孤单与苍白。
 
霸凌者还有一个特色,他们的语言是简化而粗鄙的。大部分在童年时有学习上的困扰,可能常写错字、无法拼音、作文的句子零落得无法成文。他们可以成为一些人拥护的大哥大姊,跟他们较为野蛮大胆的行为有关。因为冲动,敢挑战权威,无理的行径与一般常态差异太大,所以很容易吸引到想做却不敢做的同伴。
 
霸凌是多重因素的结果,改善霸凌,绝非隔离一途可以解决!学者研究影响霸凌的因素,包含生理、父母特质、家庭、社会认知、同侪、社会环境、媒体、师生关系、学习问题等多重面向。最早在12岁之前发生的早期攻击行为,家长坐视不管,或因忙于生计、或因父母婚姻破灭、家庭结构崩解;家庭成员有吸毒犯罪等前科;失当行为没被当下处理,致使攻击行为继续恶化,随之来到了青春期。
 
 
当孩子失去家庭的持续滋养保护,很容易靠向不良同伴,成群结党,壮大声势,衍生成系统性的社会犯罪问题。根据统计,实施校园暴力的男性,通常到24岁,大约40%的人,有高达3次或以上的犯罪纪录。这个数据告诉我们,霸凌小时候不处理,长大更糟糕。
 
霸凌事件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校园当中,某大学曾经做过统计称曾遭霸凌的学生比率为2%,但是见诸报端的消息却很少,除非是引发了重大事件或者导致了人员伤亡才能被曝光。
 
可见大部分的人是以「息事宁人」、「宽容以待」任由霸凌发展,最后可能致使一些无辜受害者,牺牲了安全的基本人权。或者更严重的,会使旁观者目睹暴力,在攻击环境中学习模仿,假以时日,极可能从被害者、旁观者,进身为加害者,使得生命受威胁的不安全感,呈倍数增加。
 
霸凌就发生在我们周遭,但我们不一定敢制止。希望通过此文除了要帮大家了解霸凌者的心态,也要为被霸凌者这种不愉快的人生经验发声:因为那些被欺负者,之所以被欺负,绝不是因为那些被欺负的理由而该被欺负,更多是霸凌者所持的理由,根本称不上是为理由,以及社会中的无知与误解造成的。
 
我们呼吁还在受霸凌之苦的孩子与每一个人,爱他的朋友与家人,伸出支持的援手,不要当无声的旁观者,因为只有勇者站出来,才可能化解霸凌的现象。
 
衷心的期盼和祝福:给我们大家的孩子,一个安全的成长、与求学环境!
 
 
 
文/ 罗秋怡(1879计划网站引用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所有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)
 
 
 

报名1879计划,请点击我要报名

实时了解1879信息,请关注1879公众号